近年来,安康学院以深化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扎根秦巴,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积极探索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新模式,围绕地方主导特色产业提质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实现科研科技反哺教育教学,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融合发展。
理念: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完善制度推动社会服务
安康学院坚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强化“四个坚持”,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以“章”为范,坚持构建科学多元评价、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一是在职称评审中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设置“教学工作量、教学评价、教科研工作量、学术评价、科技服务”等指标,学术评价注重成果价值,实行代表作制,不单纯以论文数量作为评审指标。二是教师聘期任务设置体现多元评价,注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将参与学科建设、社会服务、教学工作量、教学评价、教学竞赛、指导学生竞赛等纳入聘任条件和聘期任务。三是在人才招聘中体现多元综合评价。将行业企业经历、各类获奖情况纳入评价范围,全方位考核综合素质,实现人岗匹配、人尽其用。
以“德”为先,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落实师德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及考评工作实施办法》,实施师德师风正负面清单制度,在教师招聘、职称评审、评先选模等工作中,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以“生”为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形成理论引领、课堂明道、实践砺行、文化浸润、管理协同“五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大力推进文化育人,将书香校园打造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大力推进科研育人,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成果,指导学生扎实开展科学研究或创新创业竞赛,开展学术讲座等科研育人内容。
以“绩”为要,坚持应用研究服务社会。鼓励开展应用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确立“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实施特色发展,坚定走地方化、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道路,鼓励教师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创新。2018年,学校制定了《安康学院服务地方行动计划》,形成了校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关系,构建了校地、校企博士共引和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服务安康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为安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修订科研、教学等奖励文件,明确教师社会服务、成果转化、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等予以奖励。除对高水平论文、成果进行奖励外,对通过国家级别审定的动植物新品种、被省市政府部门采纳的研究成果、成果实现转移转化、扎根基层提供技术服务等进行奖励,在职称评审、聘期考核中予以认可。
实践:积极探索广泛实践,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凝聚服务地方共识,调动教师社会服务积极性。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主动融入地方发展,与地方政府部门建立经常性联络互动会商机制。与安康10个县区政府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多次与安康国家高新区、旬阳工业园区、汉阴工业园区进行项目对接;与10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与政府部门结亲、与行业结盟、与企业结友的良好产学研合作氛围。每年组织“百名专家学者下基层”活动,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100余位教师被聘为省“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首席农艺师。
贯彻立德树人任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专业设置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建设现代农业、生物医药、基础教育等专业集群,构建了一个专业对接一类政府部门和N个行业企业的“1+1+N”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订单式”培养,为地方培养了大批人才。学校近5年有82.37%的毕业生在陕西就业,其中30.22%在安康就业;有1.4万余名师范毕业生扎根基础教育战线,全市近50%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为学校毕业生,学校被地方群众亲切地称为“安康教师的摇篮”。推进继续教育培训,培训地方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万人次以上,扶贫培训5万人次以上。
深化校地校企合作,集聚优势科技资源。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深化地方合作,共建产业联盟、联合实验室、研究院所、协同创新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智库等平台,推动学校成为安康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服务中心,牵头成立安康市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打造优秀创新团队,组建以教授、博士领衔跨学科服务地方的研发团队,积极争取企事业研发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加强合作研发协同创新,增强产业技术积累,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建立服务地方项目库,明确二级学院、科研平台、相关教师服务地方工作任务,推动服务地方目标任务落实。
需求导向开展研究,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构建了新型蚕桑产业技术研发推广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基于作物养分需求的猪沼园循环农业模式研究与示范”涉农科技成果被上级主管部门选用,2020年暑假面向全国52个未摘帽贫困县发布推广;开展安康硒资源普查工作,为安康发展富硒产业、建设“中国硒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策略指导。育成了“金丝一号”“秦魔一号”等动植物新品种,一大批成果在生猪养殖、富硒食品开发、茶叶魔芋桑树种植、中草药资源开发、新民风建设等方面应用。学校与安康市魔芋产业发展协会、岚皋县魔芋产业发展机构、紫阳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汉滨区秦东魔芋合作社等单位共同完成并申报的“魔芋大田健身栽培与林下种植技术推广”合作项目成果荣获2016—2018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该成果全国累计推广236.1万亩,新增纯收益35.86亿元。与汉水韵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培育出了国家登记的茶树良种“陕茶1号”,系陕西省首个、全国第九,该品种目前已建成市级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园9个,基本做到了产茶县区良种繁育体系全覆盖。
强化高校智库建设,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围绕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汉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等重大课题,建设有陕南发展研究院智库,完成“安康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安康市‘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紫阳县‘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汉滨区‘十四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安康大汉江旅游线路产品策划”“瀛湖旅游发展规划”“安康市科学技术协会改革试点方案”等编制工作;承担安康市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方案设计和实施工作;赵临龙教授等多位教师被聘为安康政研智库专家和单位顾问。
科技扶贫勇于担当,助力安康脱贫攻坚。近3年,设立科技扶贫专项课题50余项,围绕地方产业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制定特色产业扶贫培训计划,开展培训300余场次,培训5万多人次。推进专家下基层活动,以权群学、廖咸康、李川等为代表的学校专家活跃在安康的贫困乡镇和田间地头。学校先后被省组织部门、省扶贫机构考核为“驻村联户扶贫工作优秀单位”“三大帮扶体系先进单位”,2017年至2019年连续3年被评为“双百工程先进单位”,2019年被安康市评为“社会扶贫先进单位”。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一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省级科研平台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组建“安康地方古籍文献整理校注”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先后申报“陕西古代文献集成”整理、安康传统优秀家训注译、宁陕县优秀传统家训注译等项目,整理出版地方古籍著作《安康传统优秀家训注译》《安康县志校注》等10余部,多个成果在有关网站刊载。戴承元教授校注的《安康优秀传统家训注译》被安康市确定为市干部培训教材。负责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方言与民俗研究所的周政教授,被聘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除他本人获得国家项目两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40余篇以外,他所带领团队的其他成员,获得省级以上项目9项、出版著作两部、发表论文70余篇。他退而不休,不仅为安康方言研究留下丰硕成果,也带出了优秀的研究发掘地域文化学术团队。二是大力弘扬革命文化。何家理教授带领学校地方党史编纂课题组,撰写《中国共产党安康历史》《中国共产党旬阳县历史》等地方党史4部。三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织专家对“安康精神”表述语及内涵释义,辅助地方申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助力脱贫攻坚为突破口,组织师生前往各县区贫困村镇开展精神扶贫宣讲与文化汇演。根据李春平教授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斩获5项大奖,他创作的“盐道三部曲”(《盐道》《盐味》《盐色》)展示出秦巴山区丰厚的地域文化和巴山人民真实的生活状况,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
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谱写社会服务新篇章
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安康学院将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发展,提升办学层次”主要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改革再出发,推进有特色、高品质省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一是完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好制度”。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推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建设,强化激励保障机制,将服务社会绩效纳入二级学院、教师职称评定和聘期考核评价体系,实现服务地方制度化、体系化、科学化。加强服务地方工作考核,把考核评价结果与学校目标任务考核相结合,作为资源配置、绩效奖补、班子评价、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和教师职称晋升、评优选优、聘任聘用的重要条件。
二是营造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好氛围”。发挥人才、科技、智力优势,做科技成果转化的先锋,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营造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社会、政府部门和人民的认可。
三是干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好成绩”。建立学校与地方融合发展协调机制,服务地方的能力水平明显提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打造安康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品牌。